浙江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时尚融合创新
在农田、森林、鱼塘、果园度过青春时光,让乡村成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近年来,浙江省出现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农村创业就业的新趋势。这些年轻的新农民被称为“农业创客”。他们年龄在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扎根农村,勇于创新。
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浙江“十万农业创客培育工程”已培育了6.8万余名“农业创客”,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新空间。
深入田野,创业创新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东阳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单玉芳巧妙运用非遗与时尚,将金华东阳乡三丹乡三丹村的蓝印花布带到国际顶级秀场,打造“临岐三十——第六院“蓝色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帮助村民实现物质繁荣和精神繁荣。
单玉芳说,她一直想逃离山村。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吸引了游客和年轻人下乡,也给了她很多创作灵感,让她的创业成果被更多人看到。 “通过产业下乡,促进周边村民就业和技能传承,让乡村具备‘自生’功能。”
2024年4月10日,“农业创客”走进高校活动在浙江大学举行。 “农业创客”代表单玉芳分享了创业故事和经验。新华社
不到一个月前,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农业创客”走进高校活动在浙江大学举行。单玉芳等四位优秀“农业创客”代表的创业故事和经历分享引起了大学生的热烈掌声。
在浙江,有知识、有思想、有动力的青年创业群体成为“三农”发展的新鲜血液。他们不仅在希望的领域自主创业、创新、实现人生梦想,还带领身边的乡亲走上致富之路。
宁波慈溪市“大学生农业创新园”已成为浙江最大的果蔬种植基地之一。落户的青年创业者大多毕业于国内高校,也有一些是海归。他们利用大数据系统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周边农民送苗、开展培训、传授技术,并通过直播帮助村民推销商品。据慈溪市统计,目前已有400多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帮助6000多名农民共同致富。
如今,“农业创客”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据了解,仅各级农业创客发展联合会就有60多家。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浙江启动“十万农业创客培育工程”以来,已培育了超过6.8万名“农业创客”,其中“90后”和“90后”超过55人。 “00后”%,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43.14%。
“‘农创客’已成为引领浙江农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姜伟峰说。 “他们最显着的特点是年轻、高学历、善于创新。‘农创客’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促进农民和农民共同致富方面不断创造价值。”农村地区。”
科技赋能促进传统农耕方式现代化转型
年轻的“农业创客”来到乡村,用科技赋能,给老一辈的传统耕作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庙溪镇狮山村,上午8时左右,90后养鸡户刘文超打开手机实时远程查看鸡舍内情况通过蛋禽养殖数字平台控制鸡舍的各个环节。项目设备。
刘文超大学时主修计算机专业。 2017年,他回到家乡创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山里开了一家数字生态农场。鸡舍集自动集蛋、自动清粪、自动照明等功能于一体,基本实现了无人化饲养。
“我们推出了一款饲养机器人,它集成了温湿度、氨气、二氧化碳、光线、风速等一系列传感器,可以在鸡舍内的不同位置进行检测。”刘文超说,“通过收集各种数据并进行分析,我们实现了精准选育,现在蛋鸡存栏有30万只,每天可以产蛋30万个左右。”
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农业创客”在浙江不断涌现。
“农业创客”曾祥亮在浙江农博会展示创业项目(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黄宗智 摄
大学学农的曾祥亮毕业后到温州苍南县农村创办农作物医院,诊断农作物病害,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每年服务农民16000余户,帮助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320万元以上。
在湖州南浔,“渔业博士”沉杰通过创新技术全面驱动传统渔业数字化。他研发的鱼塘传感器系统,使鱼塘每亩年增收2000多元。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已连接1万多个鱼塘。为3000余户养殖户提供物联网监控服务,并辐射长三角重点水产养殖区。
“渔医生”沉杰介绍了他在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创办的公司里汇集了养殖户、饲料厂家、销售摊位、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的物联网平台(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黄宗智 摄
为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浙江省联手有关方面打造专门针对“农业创客”的金融产品,解决资金积累有限、创业资金不足、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其中,“农商·农创贷”目前已授信户数14159户,授信余额156.02亿元,授信余额88.57亿元。
三产融合促进农村全产业链发展
走进温州市泰顺县小村镇徐敖底村,清澈的溪流环绕着村庄,鹅卵石铺就的道路,木屋散落在山水之间。 “走遍各地后,我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乡村生活。保护乡村传统风貌、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5年前,北京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谢一学回到家乡,投入到徐敖地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中。
通过挖掘黑衣红糕、提线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顺节气下乡”、“宿游山生活节”等活动,徐敖底村每年吸引万人前来,主要来自全国一线城市。多个家庭前来游玩。
谢一学说,他们打造的互惠互利社区模式,让徐敖底村的本地人、新乡人、海归人共享现代乡村生活,带动了32户村民创业。五年来,累计带动周边村民增收2500万元。
从生产方式到组织方式,以年轻“农业创客”为主体的乡村企业创业创新,推动浙江农村全产业链发展,三业融合,百花齐放,乡村发展充满活力。
浙江拥有众多“一村一品”特色工业村。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加入乡村制造业,将专业知识运用到产品的研发和改进中。
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演奏者在竹筏上吹笛(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徐宇 摄
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盛产苦竹,是历史悠久的“竹笛之乡”。近年来,一批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的毕业生回到家乡,致力于竹笛的研发和生产;宁波宁海县开展全国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邀请大学生来村搞毕业设计,与村民一起推动落地,提出将整个村打造成开放共享的设计实践基地……
2023年8月11日,该校艺术系大学生在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一家特色酒吧里讨论乡村艺术改造提升的设计方案。新华社记者 徐宇 摄
农村也成为涉农新经济、新业态的发源地。义乌市李祖存打造众创空间,为“农业创客”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目前,已推出新兴业态62个,聚集创业人才220余人,其中大学毕业生占一半以上。
2023年5月23日,在浙江省义乌市李祖村,“农业创客”包丽萍在店内整理服装产品。新华社记者 杜小艺 摄
近年来,浙江出台了培育“农业创客”的综合扶持政策,从资金、土地、技术等多方面支持“农业创客”发展。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信息显示,到2025年,浙江将累计培育10万名“农业创客”,带动100万农民。
浙江省农业创客发展联合会秘书长吴黄娟表示,浙江各地纷纷设立“农业创客”孵化器,为吸引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每年举办创业实践培训。全省累计培训“农业创客”1万余人,内容涵盖“如何卖好产品”、“如何用好互联网”、“如何筹集资金”等,确保每堂课都有“含金量”。为农村吸引、发现、培养更多青年人才。
文字记者:方一波、徐顺达、孔令航
视频记者:方一波、孔令航、徐顺达、王嘉玲(实习生)
海报设计:姜子涵
编辑:褚兴华、周文林、陈海通、郑亚宁、王浩成、吴金富
协调员:周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