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学工业基础知识电工课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
河北省中学教材工业基础知识(电气工程)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学校正在进行教学和教材改革,社会形势认为物理理论抽象、脱离实际。因此,所学的知识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面向三大革命实践,服务于工农业生产。把物理书本变成工业基础知识,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举措。
河南省中学教材工业基础(电气工程)
我们学习的电气工程教材涵盖了基础工业知识的电气工程部分,理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电工基础理论、安全用电常识、照明电路、电磁感应、电机、变压器、农村用电、高压输配电电路等。通过学习电工,我们获得了一点关于电、电工、电机的粗浅知识,这对以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受益匪浅。
1973年10月,我中学毕业。为了响应知青上山下乡的号召,我来到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区电明公社林场当一名知青。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理环境属丘陵地带。没有电,仍然使用马灯和煤油灯。
当时农村交通不便、医疗匮乏、教育落后。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中农再教育,肩负着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的伟大理想。
1975年,在农业学习大寨的高潮中,全党动员大发展农业,早日实现农业电气化、农业机械化的宏伟目标。农村电网开始进农村队伍。电力部门开始规划建设。直立的混凝土电话杆从地面上拔地而起。四根银白色的电缆穿过电线杆,成为高压输变电线,向着它们应该去的方向延伸。安装变压器,普及电网,连接到村庄和需要用电的地方。
“为了尽快获得电力,请使用电灯。”林场领导动员我们下放知青,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武汉市下放了在该市出生、长大的知青。他们用过电,也接触过电。他们在林场安装了室内电灯电路。你是自愿报名的。我们两个有基本电工技能的知青报名了。通过阅读农村电工书籍、交流经验,我们开始了安装电灯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去县城的五金角电力公司采购了电线、仪表、叶片开关、拉线开关、灯头、灯泡、瓷夹等必需品。然后开始室内照明电路的安装。当时没有电钻,所以我们手动安装。由于是木梁屋架结构,布线非常方便。我们要安装20多个宿舍、仓库、食堂等,需要布线、安装电灯。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工作顺利完成。
就可以使用了,供电局工程师接通了外部电源。夜幕降临,林场宿舍整个生活区灯火通明,大家都盼望着一种幸福、欢乐、欢乐的气氛。尤其是当地农民尤其兴奋。农村电气化给我们的农业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农村、农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都有新的发展前景。
我们站在高坡上,看到远处村庄的电灯闪烁,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和激动。黑夜里看不到村里的灯光,只能听到鸡叫、狗叫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