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饽饽与点心的历史演变:从满族饽饽到京城点心铺的繁荣
曾经有一段时间,点心店遍布京城。光看清末《都门记略》一书,当时京城就有十几家点心店的记载如下——
知米寨(与煤市街知米寨同):东四牌楼路以东。专营油饼、长寿饼、鲜花饼、油炸食品(均加奶油)。
大来坊:宣武门外路西。主要是素食点心(全部加芝麻油)。
紫兰寨:大栅栏东门路以北。主营南式点心。
佩兰寨:臧家桥路以南。专营水晶糕、山楂糕。
惠丰斋:西直门外桥头路南。主要产品为山楂蜜饼。
桂心斋:东四牌楼北路以东。主营元宵、月饼、鲜花饼、大八块(均加香油)。
三元关陈氏:宣武门外屠屠寺尚谢杰。专营月饼。
回香斋:观音寺街以南、朱家胡同北口以南。专营绍兴香饼。
万兴寨:户部街东。主要是烤蛋糕。
……
这些点心店有的在前门地区,但《首都纪事》并没有记载前门最著名的两家点心店:正明斋和香菊宫。不过,这不能归咎于《渡门纪略》的作者杨敬亭。 《渡门纪略》一书于同治三年在京师琉璃厂出版。正明斋当年刚刚开业,而香居宫的开业则是在光绪年间较晚的时候。
正明斋最早在煤市街开业,生意还不错。随后,它在北桥湾开设了第一家分店。光绪八年(1882年),在前门大街鲜鱼口西口南开设第二家分店。生意兴隆时,正明斋开设了七家分店。清末民初,正明斋几乎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糕点店。清末崇义在《道贤以来朝政杂记》中记载:“瑞芳、正明、聚庆竹斋,为北平三名”。后来,瑞芳和巨青失踪了,而正明斋则继续前往北平。和平解放多年后。
正明斋生产满汉点心,是清朝入主京城后的产物。作为北京的点心,应该是最正宗的。其蜂蜜供应在清朝末期最为盛名,至今一直是其传统产品。和萨其玛一样,这是典型的满族小吃。两种做法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与糯米条厚度相似的长方形条。油炸后,裹上蜂蜜。如今的萨琪玛比米公更加精致、整洁。都是正方形的小正方形,而米公则被挤成一团。最初的蜂蜜祭品并不像一堆砖块倒塌成一堵杂乱的墙。要知道,这是满族人的新年祭品。 《顺天府志》具体记载:“蜜祭,将面条切成细方条,长约一寸,用蜜炒熟,每年年底祭祀神灵、祖先,作为祭品。”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正明斋的供蜜成为人们的首选。它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它可以制成小如棋子(方便食用),大如小山(供供奉),还在于它与细冰糖混合在蜂蜜中,使其不仅色泽鲜艳,而且宽松、柔软、轻盈。 ,酥脆,不粘,有嚼劲,无论天气多热,蜂蜜都不会滴下来。据说老佛爷很爱吃这种食物,正明斋的蜜供品也成为清朝宫廷御膳房采购的小吃。现在也有卖蜂蜜的。它太硬了,用手无法打破它,必须用刀背将它砸碎。我买了几次,但没有改变我的想法,所以我不再买了。
正明斋的杏仁干粮、盐水烤、槽糕、大港灶、红白月饼也深受富裕家庭和普通百姓的喜爱。民国时期,袁世凯、曹锟等军阀都是正明斋的常客。张学良最喜欢他的杏仁干粮。名人效应帮助正明斋的生意长久持续。
香居宫开业晚于正明斋。最早开在石头胡同,取名余生斋。 1912年迁至繁华的前门大街西侧,更名为香居宫。匾额为清末著名人物戴斯普所书。他几乎和前门大街东侧的正明斋面对面。他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事,所以不敢这样展开较劲的表演。
香居公是一家清真商店。当时京城清真小吃店很少,与正明斋的距离更加遥远。其生产的桂花糕、姜丝红烧肉是典型的清真小吃。据说,马连良先生最喜欢吃这两种小吃。有一年,他去上海演出,春节期间未能回来。他实在是太贪心了,就给项举公写了一封信,店家很快就给他送来了这两点小吃。这样的轶事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马连良先生无疑是为湘剧功做广告,成为桂花煎饼、姜汁叉烧的代言人。
它还以时令小吃而闻名。春天的玫瑰花蛋糕和紫藤花蛋糕一度风靡一时。其玫瑰花每年四月采自妙峰山,紫藤花则采自京郊各大寺庙。此时,北京的许多糕点店都出售鲜花玫瑰糕和鲜花紫藤糕。香居宫对面的正明斋也有卖,煤市街的知美斋也有卖,大栅栏的紫兰斋也有卖。好吧,我们来谈谈这些公司。人们仍然相信老字号。口碑永远来自于零食的品质。这是人们亲口品尝后说的。
遗憾的是,正明斋、香居公这两个曾经享誉京城的老字号,如今不仅名声扫地,就连店面也已无处可寻。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这两个老字号都开了两次店,恢复了店名,并重新打出了老旗号:正明斋先是在前门大街旧址开业,后来又在前门大街旧址开了一家大店。其分店位于北桥湾。正明斋食品厂产品供应北京各地。香居公在鲜鱼口开了新店,邀请老师傅回来,并请书法家欧阳中石重写店名匾额。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花儿就这么无助地凋落了,让我有些怜惜它们。
如今,北京的点心店几乎全部断电,只剩下稻香村一家。中秋节前,仍有几家老字号卖月饼,暂时可以与稻香村竞争;还有几年前在护国寺开业的福华斋糕点店。
想想看,大大小小的,米宫、萨琪玛、自来红、自来白,这些都是典型的老北京点心。它们曾经是正明斋和香居宫流行的点心,但现在几乎都被纳入了稻香村的南味店,南北风味一勺炖。我没尝过马连良爱吃的香居公的桂花糕,却有幸尝到了张学良最喜欢的正明斋杏仁干粮。但现在,我们不能再吃桂花煎饼、杏仁干粮,还有很多品种的美味零食了。
当年佩兰斋、紫兰斋卖的水晶糕还能吃吗?是一种南方小吃。有诗献之:“绍兴味高,糯米桃仁软如膏,甘淡养脾疗胃弱,不如买水晶”。进来时有蛋糕。”那不是我们现在能做的。吃菱角糕之类的东西时,只要加一点琼脂,让它变得透明,就万事大吉了。现在,我们甚至不知道它是如何做到的。
《京城际遇》一书中记载:“各种颜色的年糕,有牛羊糕点的,不下二十种,凡是用料制成的年糕,价值三十多金。”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环形蛋糕也可以用,你看到了吗?二十多种年轮饼的名字我都没听说过。
立春三月,老北京人都会到妙峰山寺迎接“洗心雨”。他们下山去摘榆树上刚长出来的榆叶,回家做榆饼。不知道怎么做的可以去点心店购买。种植应季的时令小吃。现在在糕点店还能买到吗?
四月玫瑰花、紫藤花盛开的时候,北京很多糕点店都卖鲜花玫瑰糕和鲜花紫藤糕。我再也不能吃紫藤花糕了。稻香村一年四季都出售鲜花和玫瑰糕。味道不是以前的正明斋和香居宫能比的。甚至可以和东便门云腾酒店从昆明空运来的鲜花玫瑰蛋糕相媲美。味道也是真实的。太不一样了。
更不用说我再也没有见过的紫藤花糕了。这是最令人遗憾的事情。邓云祥先生是紫藤花糕的爱好者。他曾赋诗一首:“怀念面包房,紫藤时令可嘉,自怜不及旁人笑,羞接落花。”更何况,老人离开北京后,还很怀念这个地方。他很想捡起掉在地上的紫藤花,回家自己做紫藤糕。
紫藤蛋糕确实很难做,现在的商店也无法与之竞争。像正明斋或者香居宫一样,他们要在紫藤花盛开的季节去京城各大寺庙采摘紫藤花,然后费尽周折去制作。据邓云祥先生介绍:“紫藤糕的馅料主要是用鲜紫藤花、煮稀糖和蜂蜜制成,然后加入果子松子、青丝、红丝等,因为其主要成分是紫藤花,吃的时候会感觉到紫藤花的香味,和普通的玫瑰花、山楂、桂花等有很大不同。”你看,这材料和工艺够麻烦的。
邓云祥先生说:“瓮螺糕是地道的北京美食,甜、腻、香。它的外表也是雪白的,一碰皮就碎,有鲜红的痕迹,红红的,红红的。”看看那里的白色对比也很漂亮。”
好怀念的老北京小吃啊,不仅仅是紫藤糕,现在也没有了,就像正明斋、香居宫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