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成功案例:杨梦与张显的故事
2010年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80后的杨猛放弃了在省会昆明做白领的机会,回到了家乡浦东镇远县孟达镇。他在二市从事收购野生食用菌和中药材的业务。 2017年,杨猛成立了老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更多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生意逐渐走上正轨。
选择回到农村实现人生价值的人中,有一位90后年轻人张显。 2014年毕业于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现任云南蒙自蒙圣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董事长。他利用互联网电商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为家乡的石榴产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杨猛和张显是这群云南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缩影。他们对乡村有深厚的感情,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敢于突破、创新。他们还有一个统一的身份——新农民。
然而,在农村创业并不容易,也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田园生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回到家乡处理土地和农民的问题呢?他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怎样的青春理想?
杨猛正在温室里采摘石斛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回乡追梦,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能量
云南蒙自石榴种植已有数百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
张显手机相册里有一张照片——他站在一棵195年树龄的石榴树下,笑容灿烂。一颗又大又肥的石榴果挂在枝头。身后是一片石榴园,百年古树,枝繁叶茂。 。张显之所以放弃大城市,回到蒙自小红寨,首先就和这片古老的石榴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014年留学归来后,张显首先来到上海从事蒙自石榴的推广和销售。利用上海、云南等地援助合作的机会,第一年他的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万元。 2015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只身前往杭州开拓新市场。在杭州打拼的三年里,他越来越认识到,蒙自石榴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需要从源头抓起。
“当时杭州水果市场上卖的石榴大部分产自四川。当我向他们推荐云南蒙自石榴时,有人甚至很惊讶地问,‘云南也产石榴吗?’”张显说。 。
云南蒙自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地理位置,都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榴种植条件。新安所镇、文澜镇、草坝镇是主要种植区。那里种植的石榴又大又多汁。数量多,味道甜。但由于整体产量较低,加上交通条件有限,了解的人并不多。
张显的家乡位于蒙自市新安所镇。他是第六代从事石榴生意的人。手机照片中那片郁郁葱葱的古树石榴园,不仅是他们家族血统的见证,更是他许多美好童年记忆的宝库。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和在家乡发展石榴产业的决心,让“回家”的想法成为了张显心中无比坚定的事情。
“返乡创业的新农民中,很多人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扎根在农村。他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观点在云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杨舒然的学生身上得到体现。这也得到了证实。
中国青春创业励志电影《达拉的青春》讲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孩何萍在艰难的创业路上实现自我释放梦想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主角原型是来自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的80后纳西族女孩何永群。
2015年,为了照顾残疾的父亲,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何永群放弃了在昆明的工作机会,回到了迪庆。他先后发展豪猪养殖、食用菌种植、红色旅游、民宿等产业,最终取得了成功。渴望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何永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回家乡创业是她一生中最坚定的选择。
杨舒然也在学生身上看到了新时代年轻人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勇于拼搏的可贵品质。 “能够选择回到艰苦的地方创业的学生,不仅对乡村有深厚的感情,而且还有一种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的毅力。”
执着与坚持让青春的梦想在大地上绽放
杨猛回到普洱市镇远县孟达镇老街后,先向熟人赊购了一座容量为20-30吨的冷库,然后又借了10万元开始收购野生食用菌。每个村庄都有真菌。
六月,正是夏至,也是云南的雨季。天气炎热潮湿。来自高原的紫外线一点也不让人同情。没几天,杨猛就被晒黑了。仓库每天可采购新鲜野生食用菌2-3吨。杨猛需要和工人一起将菌类清洗、切片,然后放入冷库进行速冻、包装,交给出口公司。为了保证新鲜度,这些任务必须在当天完成。
“那时候,我经常要工作到早上六点,最后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杨猛回忆,有一次在送货的路上,她累得睡着了。当她到达提货点时,发现收货人收到货后却想拖欠帐单。 “他就是看我年纪小,孤身一人,想耍花招,不给我钱。”杨猛说,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直接跑到拖车前,用身体挡住车辆,不让对方离开。
僵局一直持续到下午。或许是惊讶于杨猛的勇敢和毅力,所以对方才把钱给了她。收到付款后,杨猛终于按捺不住了……
创业路上,他时常与委屈和孤独相伴。同行们漫不经心的话语,甚至让杨猛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毕业两年后,杨猛去参加一次同学聚会。以前的同学看到她都惊呼:“你怎么变得这么憔悴了?皮肤变黑了,看起来老了10岁!”这句话就像一把刀深深地刺痛了杨猛。悲伤和不甘,迷茫和失落涌上我的心头。 “没有哪个女孩会在意自己的外表。当时我反复问自己:这一切的辛苦值得吗?我一年只挣8万到9万元,还不如听家人的话,考个考公务员或公共机构。”
放弃很容易,但坚持会让你离成功更近。冷静下来后,肩上的责任和担子让她选择咬牙坚持。 “当你创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你自己,而是如何让这些无条件信任你的村民的收入变得更高。”在杨猛的带领下,2014年,当地1000多户约4000名村民利用业余时间采集野生食用菌,户均收入增加6000元。
2017年,杨猛正式注册成立合作社,在孟达镇发展白芨、点钟楼等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目前,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已成为当地中药材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事实证明,张显回到农村的选择也是正确的。 2018年,张显回到蒙自小红寨,担任蒙自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当时,互联网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和红利时期。张显带领村民发展电商经济,同时通过改善石榴的运输和包装,解决了石榴出山的问题。 2021年以来,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石榴销售不景气,张显就通过直播帮助种植户销售石榴。
目前,张显的200亩古木石榴园里,石榴花正盛开,点缀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之中。石榴开花至果实成熟期间是病虫害的高发期。日前,红河学院教授到小红寨村推广天敌生物防治方法消灭石榴害虫。他通过在果园中释放寄生黄蜂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因为村里从来没有先例,所以村民们心里嘀咕。
张显欣然答应:“如果成功的话,我们离有机石榴种植又近了一步。”张显认为,传统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理念、新理念。当面对新事物时,他愿意尝试并接受。
杨舒然还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勇于尝试、善于创新就成为回国年轻人的一大优势。
张贤和百年石榴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之中,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4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总农学家、发展规划司司长曾延德表示:“目前,全国农村人口超过1100万人。那些回乡创业的国家。”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庞大的群体中,不乏大学毕业生。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吸引知青创新创业,全国多地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在税收、投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鼓励和支持。
3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包括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培训、科技成果、减税降费、金融政策等12个方面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在杨舒然看来,云南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接下来如何更好地推动这些政策落地生根、结出硕果至关重要。另外,从社会角度看,还应该给创业大学生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回乡创业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预计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076万人,全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在疫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回国创业也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的职业发展道路。
“年轻人能够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理想,将个人价值观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杨舒然说,农村还有很多适合年轻人的空间和领域。学生应该探索和实践。如果能够对青年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引导、帮助和支持,他们将成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中坚力量。
同时,当更多大学生心系家乡,考虑回乡创业作为人生选择,并立志扎根基层,在广大农村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 ,乡村振兴必将增添更多活力和动力。
回乡创业后,杨猛和张显也遇到了质疑和误解,也遇到了感动和泪水。但回望过去,他们相信,当看到家乡人民成功脱贫时,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尤其是看到乡亲们一张张笑脸,一切都变成了一句话:“回家乡创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