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行学院:探索儿童通识教育中的反常识教学方法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同兴学院(ID:tongxingplan)。同兴书院是一所为3-12岁儿童提供系统通识教育的课外书院。致力于成为少儿通识教育的领导者。
在给孩子讲解知识时,有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比喻、拟人、虚构情景等,还有一种就是“反常识”。
什么是“反常识”?为什么要用“反常识”?
本文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什么是“反常识”?
所谓反常识,就是首先提出一些乍一看与常识相反的东西,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为了消除现象与常识之间的矛盾,引入了知识。换句话说,反常识常常被用作知识的“入门”。
反直觉的格式大致是:
描述常识——描述现象(或科学知识)——指出现象(或科学知识)违反常识。
例如,解释“光合作用”时,不需要使用反常识,这样介绍:
“万物的生长都依赖于太阳,植物从阳光中获取能量。那么植物是如何吸收阳光的呢?……”
下面的介绍使用了反常识:
“我们人类需要吃饭,植物也必须需要吃饭。植物如果不好好吃饭,就长不了这么大。我们人类需要牙齿、胃和很多其他器官来吃饭。但是,植物没有这些器官,那么植物吃什么?植物没有牙齿,那么它们能吃什么呢?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用反常识来介绍知识。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与常识的矛盾张力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它违背常理,制造悬念,吸引孩子继续倾听,寻找答案。
此外,对比反直觉和常见的叙事,我们还可以发现,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例如:
这些看似显而易见的常识和现象,实际上是孩子思考的起点。孩子只有从适合自己的起点出发,才能锻炼他的思维能力。 《反常识》中对现象和常识的描述,恰恰为孩子们架起了一座平缓的阶梯,引导他们走向更深刻的真理。
综上所述,违背常理可以制造悬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而,反直觉是否只是一种类似于修辞学的讲故事技巧,一种更巧妙的引入?反常识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道理吗?
考虑到这些问题,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反直觉。但在谈反常识之前,我们先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地方——常识开始,给常识一个更详细的定义。
什么是“常识”?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什么是常识。其实我们所说的常识并不一样。常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称为“简单常识”。简单的常识只是一些常见的事实。即使是小孩子也能轻松接受,无需任何努力;他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得到它。
例如,昆虫有多少条腿、正方形有多少条边、太阳发光、铁块不能浮在水面上等等。
这些基于观察的简单常识不需要解释,也不难理解。只要我们接触这个世界,我们就能很快吸收很多简单的常识。有时,孩子们因为细心和好奇,甚至能注意到大人忽视的常识。
第二类常识比较特殊,称为“科学常识”。
例如,地球绕太阳旋转、水是由氢和氧原子组成、地球上存在万有引力、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等等。
事实上,当今科学中的许多常识只是几百年前只有少数人知道的科学前沿。只是它们是如此重要和广泛使用,以至于它们很快就从“异端”变成了妇女和儿童的常识。
尽管每个人都知道,但科学知识并不总是显而易见或易于理解。相反,我们很难通过观察来验证和发现科学常识。
比如,当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时,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太阳绕着地球转。我们感觉不到重力,甚至感觉不到地球是一个球。
科学常识常常与我们的常识,即直观的观察和印象相反。
如果科学知识像简单的常识一样直接告诉孩子,孩子可能无法接受和重复,也可能无法给家长造成“听懂”的错觉。然而,不理解的科学知识并不能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另外,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无法移植或套用,也无法借鉴其他案例。从长远来看,死知识是心灵的负担。
因此,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快速、轻松、省钱地吸收知识。如今,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以知识为材料训练孩子的思维比仅仅记住知识本身更重要。
那么,我们如何在讲解科学知识的同时训练我们的思维呢?反常识,即科学常识与简单常识相对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反常识”。
为什么会出现“反常识”?
常识和日常经验常常与科学背道而驰。
例如,我们观察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当然,最直接的结论就是太阳绕着地球旋转。这违背了“地球绕太阳转”的科学常识。
如果我们垂直扔一个球,它会落回到同一个地方。最直接的结论是地球是静止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地球在自转。这种矛盾很奇怪。 (连孔子都好奇,围观两个孩子辩论)
为什么简单常识和科学常识相互矛盾?
因为简单的常识是对世界的模糊描述。它用人类的尺度衡量世界,用人类的感官观察世界,用人类的隐喻理解世界,用偶然事件窥视世界。它无法突破人类简单经验的限制。简单的常识虽然方便我们在生活中做出快速判断,但由于它忽略了很多复杂的因素,只是一个简化的模型,所以在跨越了看不见的红线之后就无法使用了。
例如,“水向下流动”无法解释虹吸现象。 “不接触物体就无法对其施加力”的印象也与磁铁吸引硬币的现象相矛盾。然而,我们不知道简单常识的每条红线在哪里。滥用常识可能会导致谬误。
你看,我们赖以认识世界的“常识”其实就是一堆支离破碎的碎片。它们以非常复杂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或者通过文字、隐喻、个人经历、情感或归纳。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当然也充满漏洞的常识体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神性逻辑。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认识世界,我们必须一生不断地学习、反思、重新观察,修正我们的常识体系。
如何纠正呢?
当然,并不是在已有的知识上添加新的简单知识,给裂开的鸡蛋一层层糊起来。那么头脑就会永远一片混乱。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医疗、房价、婚姻伦理的讨论,就是这种无效修改的重灾区。
与这种缝缝补补相比,更有效的矫正工具就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
事实上,科学与神话、宗教、哲学一样,是一个自圆其说、完整的解释世界的体系。科学可以发现分散的、看似矛盾的常识背后的共同原理,然后为世界提供连贯、和谐的解释。
比如万有引力解释了无数天体的运动规律;看似无关的电现象和磁现象都可以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来解释。
我们无法用常识对这些现象给出统一的描述,常识只能解释个别现象。用神话来描述它,说它是一个奇迹,或者说万物有灵,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自洽的解释。然而,神话不能像科学一样被运用并转化为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科学才能对世界给出统一有效的解释。
我们再比较一下常识和科学。
首先,两者侧重点不同。
常识主要是对世界的简单观察和使人们表现得更好的经验。它不寻求理解,只求能够使用它。科学的重点是解释世界。科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其次,科学的初衷虽然不是用来用的,但用起来却比常识更可靠。
常识就像一个工具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工具,有些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的用途或如何使用它们。我们似乎从造物主那里偷走了这个工具箱。我们不知道这些工具背后的原因,所以只是凑合着用,摸索着用。有时把开瓶器当扳手用是很可笑的。
而“科学”就像是人类自主开发的工具箱。虽然繁琐,但很多功能还没有解锁,甚至面临升级(比如牛顿力学到量子物理、相对论)。然而,科学是基于观察、数学和推理。这使得它“远程有效”。只需要几个口诀,就可以变换出无数的口诀,解释无数的现象,给人一种“东风夜千树开花”的感觉。
另外,科学更加客观,大大减少了常识中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科学也是“内省的”,能够不断地批判和检验自己。相反,我们很难用其他常识来检验一种常识,因为作为检验工具的常识是否可靠是未知的。用不可靠的东西来测试不可靠的东西,那该是多么不可靠啊!
总结一下。科学是解释世界的人造系统。我们将它与神话、哲学等其他解释体系以及常识进行比较,这证明了科学的许多好处。因此,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科学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用反直觉的方法来教孩子科学?
为什么要用“反常识”来传授知识?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用反直觉的方法来教孩子知识?
首先,如前所述,常识是碎片化且主观的。
根据常识建造一座知识大厦就像在沼泽地上建造一座建筑物。因此,我们需要带着孩子穿越常识的缝隙,走出对简单常识构建的世界的粗暴、肤浅的解读。用科学来反思常识和日常经验。然后用科学来构建一个全面而广阔的世界图景。孩子从反直觉的知识开始,慢慢打破已有的认知,让知识体系自行迭代。
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没有人能够一劳永逸地创造出一个巨大的蛋壳,并依靠一套知识生活一辈子。生命有尽头,学习没有尽头。虽然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智力上的完美,但不断突破自己的“成长思维”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要突破自我,需要理性地审视自己的经历,这是违背常理的。
其次,正如刚才所说,人类发展科学的初衷与其说是为了改变世界,不如说是为了解释世界。
科技和科技产品可以说只是人类好奇心的副产品。列维-斯特劳斯曾说过:“宇宙既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又是人们思考的对象。”笛卡尔还说过那句熟悉的话“我思故我在”。
人类解释世界的自然倾向早在童年时期就已显露出来。当孩子们问“十万个为什么”时,他们已经在试图解释这个世界了。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首先给孩子一个印象:
“你问的问题几千年来一直被很多人问过。为了解释这些困惑,人类不遗余力地创造了科学、哲学、神话等宏大的体系,这些体系给出的答案是的,这与我们的经历是如此不同(即与常识相反)。甚至这些系统都在相互斗争,不断犯错和探索,这就是诞生的可爱之处。 。 地方。
你不必害怕科学的复杂性,也不必把它视为神。如果你学习了科学,你就不必嘲笑神话的天真。这些人类解释体系虽然各有优缺点,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神话塑造了我们的话语,哲学发展了人类理性,科学描绘了当今世界最普遍的图景。 ”
我经常听到一些困惑:如何向一个三岁的孩子解释这样那样的问题?神话是不科学的。我应该给我的孩子读神话吗?我们应该向孩子们教授科学吗?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吗?
我对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结尾-
作者简介 | 【同兴计划(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四大学习领域,为青少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3-12岁儿童。通识教育课程让孩子通过探索性的跨学科综合学习,进行广泛思考、深入思考。插图|米伦·亚洲·洛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