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现代社会中友谊的稀缺性与孤独感的普遍性
我问这个问题,并不是指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好友,也不是指被人或程序用礼貌用语称为“朋友”或“朋友你好”。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你发现了一本好书。 ,一位有趣的作家或学者。朋友,更不是可以交心的人,一定是可以倾诉的人。当然,如果你将新朋友定义为亲密朋友也没关系。回想起来,你可能已经很久没有新朋友了。
孤独和友情是电影中比较常见的主题。图为电影《玛丽和麦克斯》(2009)中的场景。
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即使你不“社交恐惧”,出去社交也比较少。在日本社会,当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声称日本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出门、不谈恋爱时,那里的年轻人就被视为某种“低社会”样本。
即使剥离掉社会经济等结构性环境,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交通、时间等成本也会打消出去找朋友的念头。悄然间,这已经成为当今很多年轻人社会现状的写照。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3月2日报道,随着“狼人杀”逐渐退去,“剧本杀”开始占领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娱乐市场。杀脚本门槛低,陌生人更容易加入。 2019年,国内剧本杀产业规模已突破100亿元。图为一场沉浸式剧本杀。图片来自新京报贝壳财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交需求消失了。你可能也看到了“剧本杀”的流行。五六个人可以开始角色游戏。玩家之间的角色可能是敌人、亲戚、同事、同学或恋人。当游戏结束后,原本的陌生人可能会变成朋友甚至恋人。
下面作者是一位90后。与朋友交谈后,她发现他们很难结识新朋友。 “天哪!我今年没有新朋友?!”她又向身边的朋友询问此事,她也对此心存疑虑,因为她身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我们和业内30岁左右的朋友聊天。他们在一次关于社交的聊天中产生了很多共鸣。为什么走出家、宿舍、租房、结识新朋友这么困难?
撰稿|吴伯敬
(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01
“你还年轻,先赚钱吧。”
《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2016)剧照。
肖申夫妇是一对结婚五年多的年轻画家。在所有人眼中,他们过着神仙情侣般的生活。他们一起住在杭州郊区的一所房子里。他们每天一起创作、读书、种花种草。有时候,我们需要去很远的地方采集故事、与画廊洽谈、或者举办展览。基本上,我们一起做这一切。
“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彼此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以说话,但这似乎没有必要。毕竟有一个同伴,所以我们不会感到太孤独。恰好,我们的工作需要这种孤独。”
像小沈夫妇一样,他们与世隔绝,精神和生活高度一致的状态只有少数人享受。如果他们在社会上自给自足,那么其他单身年轻人呢?
“工作太累了,一回到家就睡着了。周末到处都是人,我不知道去哪里,我就看手机,做家务,周末就过去了。”北京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小霸这样说道,武汉金融行业的小赵也这么说,广州外贸行业的小李也这么说——原谅这么粗俗的笔名。 “你还年轻,先赚钱吧!”暂时的孤独是为了“赚钱”。这是他们共同的“意识”。
他们的工作时间是996甚至007,即使是传说中的朝九晚五,也不意味着他们在身体离开岗位后就可以远离一切。将工作带回家并继续工作是他们的常态。我要接听领导或者客户的微信电话,不断为工作发展进行必要的充电和学习。
想要了解一个群体,首先要了解他们的谋生手段。上述生存状况是当代最常见的主要依靠技术(与体力、人脉、资本相区别)的城市“农民工”的共同特征。另外,他们的社交欲望普遍不高。
《来吧,实习生》(2015)剧照。
“没有时间”和“没有精力”应该是大多数人在面对“为什么不再结交新朋友”时给出的最常见的答案。这个答案看起来很有道理,也能说服自己。但“没时间”和“不需要”并不等同。当然,也有可能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需求。
就像“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一样,有需求就意味着解决问题。当一个需求不容易解决时,就意味着它不容易被识别。忽略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案。
“由于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所以在不需要解决的时候,我会选择暂时逃避,就像考试时一样,遇到一道难题,我会跳过。”我经常听到小赵抱怨工作中要面对很多考核标准。她还会发现周末闲暇时约会的人越来越少,但这似乎只是偶尔的烦心事和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没错,与睡眠不足、每月还贷、要完成的KPI相比,拓展新的朋友圈并不是职场人士急需解决的问题。甚至与工作、生活的无数压力相比,根本就不“急”! “就是为了‘休闲’。”交友这种“休闲”,甚至不像看电视剧、玩游戏那么简单,随时随地拿出手机,不用打扮,不用和人约会。 ,无需等待。
02
每个人都可以像一座孤岛一样生活
《哆啦A梦:伴我同行2》(2020)画面。
考试中跳过的题将成为我们永远拿不到的分。但即使拿不到100分,拿到90分也算不错的成绩了。 “交朋友”是生活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值多少分?如果你在这部分永远得不到分数也没关系吗?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是流动且复杂的,没有多少人有幸将工作中的好伙伴变成生活中的好伙伴。大多数人曾经的亲密朋友都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变化而分开了。庆幸的是,我们有即时通讯,即使远隔山水、时差,我们也可以谈论生活中的烦恼,互相鼓励。
结交新朋友比老朋友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和信任彼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再次解释一下事件的背景,以便对方更好地理解“投诉事件”。这些事情老朋友都已经很了解了,就不用再赘述了。与“重新开始”所需的全部投入相比,谁会特别介意这个亲密的人不在身边呢?
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孤独地矗立在大海中。每个人都像一小块泥土,与整个陆地相连。”他不知道四个世纪后的我们,因为有了互联网和手机,每个人都可以像一座孤岛一样生活,偶尔通过漂流瓶进行交流。
互联网不仅帮助我们维持基本的社交需求,还减少了我们对周围其他人的好奇心。人们很好奇。不然的话,他们怎么会如此沉迷于抖音、朋友圈、微博呢?
仍然来自《社交网络》(2010)。
20年前,我们必须打开电视才能知道“新新闻”。大约30年前,我们不得不买一份报纸。 10年前,我可能会请身边的时尚女孩去逛街,寻求时尚穿搭的建议。现在,我可以直接向我最喜欢的博主下订单。
不仅我们口袋里的手机总是充满新鲜事物,就连远方陌生人的生活也显得比我们熟悉的日常环境更有吸引力。即使有线下聚会,很多场景中每个人都在使用自己的手机——身体聚集在一起,灵魂通过屏幕飘向远方。屏幕上修过的脸,根本就无法被刚才干燥的秋风吹走。它完美无瑕,甚至更加迷人。看似随意,但事实上,经过反复修改和编辑后分享的生活经历总是比周围人的个人经历更有价值。
纵观人类历史,就像一部迁徙史。人类总是希望去到更宜居的地方,过上更愉快的生活。这种躁动的本性主宰着人类文明的种子,并最终蔓延到世界各地。从精神上来说,定居在水泥森林中的人类与我们的祖先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不断地迁徙,寻找理想的沃土。你在深夜滚动手机,就像一个史前人类试图询问另一个部落,“嘿,那边怎么样了?”
快速发展的社会留给私人的时间所剩无几,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交朋友”从待解决的事情清单中消失了。人们对他人的一点点好奇心很容易被互联网满足。有多少人会不遗余力地去交朋友,试图通过了解别人的观点来了解更复杂的生活、更多元化的世界,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来激励自己?
《低欲望社会:“失落时代”的新国富论》,[日文]大前研一,蒋建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10月。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所著《低欲望社会》一书讲述,1991年以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年轻人消费欲望低下,进而导致低结婚率、低出生率和低生育率。 “宅在家里”文化盛行。在中国,虽然经济稳步发展,但“宅在家里”的文化也盛行。在b站,即使是一个人看视频,满屏的弹幕也让用户感觉自己并不孤单。
屏幕上浮现出“危险、危险、危险、危险、危险”的字样。图片来自b站《鬼灭之刃》截图。
03
社会成本高得难以承受
聊天中,朋友们都毫无悬念地提到了“社会成本”。大城市意味着通勤时间通常需要一两个小时。到达集合地点后,如遇周末或节假日,可能需要排队。所以,在大家宝贵的休息时间里抽出时间和精力出去交朋友就更加难得了。
与爱“喝”的西班牙人相比,大多数都市青年的约会习惯还是更偏爱“吃”。对于刚认识、彼此不太熟悉的朋友来说,通过“坐下+聊天”的方式加深了解是比较合适和轻松的。西班牙人习惯说:“我可以请你一杯咖啡(有时是啤酒)吗?”随处可见自助餐厅(卖咖啡和酒),平均价格为2欧元(约16元)一杯,大家可以展开讨论。一次愉快的谈话。但20分钟左右的时间,你们就可以了解彼此的工作和生活,有兴趣还可以聊更长时间。
相比之下,“约饭约会”的行为在时间段选择和理财投资上并不像“喝酒”那么随意。午餐或晚餐大家通常都是预约的,人均价格在100元左右,从点餐到上菜,用餐时间超过45分钟。虽然“桌游”近两年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形式出现,但在受访者中,它们通常仅作为可选活动出现,而且价格不低于一杯咖啡。因此,晚餐约会仍然是社交的主要形式。
这样算上出行和活动时间,保守估计出去见朋友的“社交成本”至少在3小时、200多元。什么样的出门动机值得如此“高”的努力?
图为图书市场上的各类“社交教程”。
在日常的交友需求被当作“首先要跳过的问题”被忽视和压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30岁左右,终于迎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约会、约会。日常朋友圈子狭窄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突然之间,当父母开始催婚或者你逐渐想要安定下来的时候,你却发现没有合适的异性可以接触。虽然继续选择单身的刺激很酷,但另一群渴望长期陪伴的年轻人在多年忽视社交生活后,终于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果你只是孤独,也许在网上和朋友聊天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但如果你想和这个人共度余生,仅仅在网上是不够的,实际的接触非常重要。” 33岁的小胡在上海工作了8年,渐渐地适应了这份工作。我不再有几年前刚进入职场时那种与世界、与地球抗争的态度。 “我要往前跑(指晋升)。” (事业)永无止境,所以你应该节省一些时间,安排好你的个人生活。 “他以前下班后就是一个宅男,一年前,他的朋友圈就开始参加读书会、夜跑、聚餐、郊游等内容,或者偶尔喜欢男士穿衣视频。最近,也出现了一条非常适合陌生人加入的“剧本杀”游戏。
正在玩剧本谋杀的玩家,图片来源“戏剧联盟谋杀悬疑俱乐部”,引自新京报贝壳财经。
04
尝试和错误太少,期望太高
“我不这么认为。”当我问“你想谈恋爱吗?”这个问题后,小李给出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答案。 “我想有一个可以一起生活、互相支持的伴侣,但谈恋爱就是这么麻烦……我对对方不够了解,也不知道对方喜欢什么。经过我的努力,我可能无法成功。
具有典型互联网思维的小李认为,寻找伴侣的过程有点像求职,但并不是信息公开透明的求职申请。 “找工作的时候,至少可以搜索一下公司的规模、业务范围、薪资水平以及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看看自己是否能匹配。在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只能慢慢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相处过程中的生活理想、饮食偏好,很可能在你还没开始了解之前,HR就因为你的外表或者说错话等莫名其妙的原因而拒绝了你。”
人际交往的及格绝不只是“没有错误”那么简单。只有双方的快乐才能延续。更重要的是,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所有其他技能一样,需要练习和反思来提高。这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学会说的几句恭维话,也不是为了了解办公室政治而买来的一本“厚黑科普”。了解自己、情绪稳定、诚实表达自己、主动沟通、解决问题、接受并接受对方的不完美……这些技能是观察、理解、宽容、温柔和支持,是与所有人相处所需要学会的密切的关系。
婚姻的压力是迫使年轻人关注自己的社会需求的关键。在此之前,一些基本技能和常识还没有在日常社交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就像跳过课本上的基础题,直接回答考试中的高级题一样。需求越迫切,时间和精力成本越高,直接导致试错机会太少,期望太高。
《半个喜剧》(2019)剧照。
“如果我主动约了两三次,并且判断这个人可能不会给我相应的回报(没有情感反应),那么我就不会再主动了。”与相处久了之后产生的情感联系相比,见面久了再见面就很难了。个人继续发展的意愿不仅取决于对对方的外表、谈话等明显的初始印象的满意程度,而且还取决于这种意愿的同步性。
“追女孩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我给20%,对方也给20%,那么接下来的30%、40%的进度条可能就会出现。”程序员小八说,现在男人不再追求异性了。石解释说,“如果进度条达到80%突然停止,有人可能会突然变得更加主动,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沉没成本’。当然,也很可能放弃而没有任何乐趣。”
“无法量化的东西,都是玄学!比如,没有人能说清楚一束花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值多少钱,所以,就让它发生吧!”小八尝试用定量思维来解释高社交投入的动机,“大家还是追求异性的,那么,你能在和普通朋友的社交上投入多少呢?”
高社会成本不仅会产生高社会期望,还会因期望难以满足而增加是否支付社会成本的犹豫。城市青年之所以认为社交成本高,除了时间精力匮乏、缺乏动力、难以达到期望外,恐怕也是因为这种“社交成本”完全需要付出。 “从口袋里掏钱。”
个人空闲时间的缺乏限制了兴趣爱好的发展。每个人都很难在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结识新朋友,然后花一点“奉献”的时间和精力成为朋友。交一个朋友需要从始至终投入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