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乐橙真人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纪念雪莱逝世200周年:中国文学界的全方位译介与接受

发布时间:2024-12-19 00:05:19 点击量:

今年是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逝世 200 周年。自1905年这位伟大诗人的肖像首次在中国出现以来,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坛几乎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翻译、介绍、接受和研究,其广度和深度都非同寻常。雪莱通常被称为“希望诗人”。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中的诗句不断被世人传唱,激励着无数人坦然面对困难,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

一代年轻人的偶像

1822年7月,雪莱意外死于海上,年仅30岁。 1922年至1924年间,《小说月刊》、《晨报副刊》、《国学丛书》、《学衡》、《学登》、《创作季刊》等中国报刊上发表了他的肖像和纪念文章。事实上,当时有一场大规模的雪莱百年纪念活动,以至于在鲁迅1925年的爱情小说《悲伤》中,诗人雪莱已经成为年轻人挂在墙上的人物。浪漫偶像:

沉默地对视了一会儿,破旧的房间里渐渐充满了我的声音,谈论着家庭专制,打破旧习,男女平等,易卜生,泰戈尔,雪莱……她总是微笑着。他点点头,眼里充满了孩子般的好奇。墙上钉着一尊雪莱的铜板半身像。这是从一本杂志上剪下来的。这是他最美丽的肖像。当我向她指出这一点时,她只是简单地看了一眼,然后低下了头,好像很尴尬。在这些地方,子君大概还没有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我后来想,还是换成雪莱淹死在海里的纪念像或者易卜生的纪念像吧;但最终我没有改变它。 ,现在我什至不知道这个在哪里。

玛丽生活的玛丽_生活小常识玛丽_玛丽日常生活的

威廉画的雪莱肖像

娟生从杂志上剪下的“最美”的雪莱半身像,并不是鲁迅的伪浪漫想象,而是可验证的现实主义。从小说中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可以推断出,雪莱在当时的青年男女心中已经是一定的形象代表,以至于追求自由恋爱的子君“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然后低下头,好像我很抱歉。”娟生在子君低下头时断言,她“大概还没有摆脱旧思想的束缚”。

这幅肖像也出现在胡也频1928年出版的小说《北风》中。这位贫困的青年作家珍藏着一幅雪莱的肖像。为了拯救穷人,他最终不得不变卖,却遭到当铺老板的嘲笑。雪莱是这个年轻人的偶像。当铺老板眼中的肖像一文不值,暗示着年轻人的幻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的破灭。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将雪莱视为自己的偶像。例如,沉从文曾在《追忆丁玲》中这样评价胡也频:“因为新的生活让他们的关系在耀眼的景象中游动,海军学生(即胡也频——作者引述)只看着她时间。”英国雪莱。写诗赞美同伴似乎是他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沉从文说的是胡也频与丁玲热恋时的事,其实他本人也被视为雪莱式的人物。度蜜月时,拍完《边城》后,他向林徽因吐露了自己的情感烦恼,林徽因似乎发现了一个像自己一样的“现代人”:“他让自己陷入了这样的情感纠葛,并且喜欢。”任何一个刚刚出道的年轻人,都会因为这种事情而陷入绝望。他的诗意气质造成了他自己的反应,使他对生活和生活中的冲突感到茫然,这让我想起了雪莱,也想起了志摩与世俗痛苦的斗争。 ”林徽因从雪莱身上想到了徐志摩。徐志摩曾被世人誉为“中国的雪莱”。但钱钟书却说:“徐志摩先生去世后,没有常识的人都称赞他是雪莱,而人们却把他称为雪莱。毫无幽默感地批评他不是歌德。”事实上,“先生。志摩的爱情很像雪莱。”

徐志摩本人也非常喜爱雪莱。他在 1923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雪莱:

他热爱自由,不愿意被束缚。他“不愿过平凡的生活”……但仅靠他的自由精神和热情的利他主义并不能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对理想美有着极其纯粹的热爱。它不仅仅是爱情,更是一种对美的宗教信仰……他还说,诗人用一种包罗万象、难以理解的精神来衡量人类感情的深度和人类的处境。诗人是受灵感启发的牧师,世界的立法者。

玛丽日常生活的_生活小常识玛丽_玛丽生活的玛丽

1922年7月28日北京《晨报》刊登雪莱肖像

徐志摩似乎对雪莱的一切都有很深的认同。他说,他“最喜欢中国的李太白和外国的雪莱,他们的人生史就是一首优秀的长诗”。对雪莱如此深刻的认可和评价,成为他自己传奇一生的注脚。梁实秋认为,徐志摩的单纯追求和信仰,换句话说,其实就是“浪漫的爱情”:“他们爱的不是某个女人,而是自己心中的理想。”陆小曼回忆起徐志摩的背影并说:“他一生最崇拜英国人雪莱,尤其奇怪的是,他整天羡慕他遭遇船难的死亡处境。他说:‘我希望能让他得到暂时的解脱’。”将来,让后人议论,致以无限的同情和慈悲!”

不仅是林徽因和陆小曼,就连吴宓也认为“志摩与雪莱的比喻最为恰当”。事实上,他承认自己也是雪莱的崇拜者。吴宓师从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巴比特,弘扬传统道德。这与现实生活中无法抑制的浪漫激情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因此,他一生为情殉难,充满悲痛与悲痛。他将自己身边的女人与雪莱情感生活中的女人进行了比较:“幸运的是,我的哈丽特没有投河自杀;我追求和爱的玛丽没有成为雪莱夫人;是的,一切都合适,但我的玛丽让我失望了,我的痛苦当然是我自己的,我也有责任,但我怎么能和希莫相比,更何况是雪莱呢。”

浪漫发起者

雪莱虽然只活了不到30岁,但他却是一位有着复杂爱情经历的诗人。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情感经历都堪称传奇。上面引文中,吴宓所说的玛丽,就是雪莱的第二任妻子玛丽·雪莱。她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作者。这部作品的另一个名字是《现代普罗米修斯》,是她在20岁时完成的。雪莱几年后写的杰作叫做《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这两部作品都与《普罗米修斯》(现译为《普罗米修斯》)有关,不难看出两者在创作上的紧密联系。

已婚的雪莱爱上了17岁的玛丽并与她私奔。玛丽有着非凡的出身,这与雪莱所期望的“知性之美”是一致的。她的母亲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是一位女权主义先驱。他的父亲是重要的思想家威廉·戈德温。玛丽父母倡导的女权主义、无神论和无政府主义都对雪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小常识玛丽_玛丽日常生活的_玛丽生活的玛丽

雪莱《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方然译),桂林雅典书店1944年版

我们不能忘记雪莱当时的妻子,吴宓提到的哈丽特。她比玛丽大一岁,17岁时爱上雪莱。两人已经育有一女。 1816年,在她的丈夫与玛丽私奔后,被遗弃的哈丽特自杀了。玛丽和雪莱后来结婚了。他们生活在泰晤士河畔,分别创作了自己的重要作品:玛丽根据他们在日内瓦与拜伦等人讲的鬼故事创作了《弗兰肯斯坦》,雪莱则写了《伊斯兰叛乱》。 》。值得一提的是,哈丽特去世后,她的家人对雪莱提起了法律诉讼。大法官认为雪莱的无神论是一个邪恶的想法,并剥夺了他对与哈里特的两个孩子的监护权。 1818年,雪莱和玛丽因失望和肺病而再次前往意大利。这次离开之后,雪莱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回到英国。

雪莱在 1821 年的诗《心灵的精神》中阐述了他的爱情观:

我从来没有举行过

共同信念:我不认为

每个人都应该在世界上找到一个人

爱人或伴侣,以及其他人,尽管他们很美丽

而智慧也应该被忽视和遗忘——

这就是今天的道德准则,它已经成为

许多贫穷的奴隶遵循的轨迹:

他们在世俗的公职中,迈着疲惫的脚步

直奔坟墓,回到死者之中,

玛丽生活的玛丽_生活小常识玛丽_玛丽日常生活的

总是拖着朋友,甚至是敌人,

看看这趟旅程是多么漫长、多么灰暗!

真爱不同于金土,

它不害怕与他人分享,给予的越多,它就会变得越富有。 (查良政译)

他说:“人总是喜欢一些东西,爱这个爱那个,是人的本性。但我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说,犯错误是难免的。而我的错误是因为追求形象。”这可能会在一群平凡的行尸走肉中永远存在。”

生活小常识玛丽_玛丽生活的玛丽_玛丽日常生活的

《雪莱诗选》郭沫若译,上海台东图书局,1930年版

应该说,雪莱的爱情观给了当时中国新文人多方面的启发。一方面,这符合他们摆脱旧传统婚姻制度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理想的愿望;另一方面,雪莱的爱情观代表了浪漫主义者的普遍特征。可以说,当时的雪莱代表着自由、浪漫、革命,意味着打破一切道德束缚、追求爱情、追求自我真理被放大,因此成为一代年轻人的偶像。然而,鲁迅笔下的娟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却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雪莱与哈丽特的关系,与娟生与子君的关系何其相似!或许,这是因为年近中年的鲁迅已经预见到了年轻人盲目追求爱情可能带来的悲剧。

多年后,张爱玲也反思了这场追求爱情的革命。小说《五四遗骸》中,1924年的一个夜晚,两个青年男子和两个女学生泛舟湖上约会。月光下,年轻人背诵着雪莱的诗,感动了两个女孩的心。小说的结尾,爱慕雪莱十年的范小姐终于嫁给了曾与她读过浪漫诗词的张先生。然而,“现在已经是 1936 年了,至少在名义上,这是一个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他,‘先生’。张爱玲和他的三个可爱的妻子在湖里游泳。”受到五四运动倡导的自由恋爱观念启发的新女性又回到了老轨道。20世纪50年代,张爱玲写了一篇讽刺痴迷于浪漫主义的男女英雄,这与世界文学中新人文主义和现代主义对雪莱和浪漫主义的嘲讽一脉相承。

叛逆的革命诗人

当然,作为1905年由梁启超《新小说》杂志与拜伦、雨果、歌德、席勒一起进入中国世界文坛的经典诗人,雪莱绝不仅仅被视为中国的浪漫主义偶像。公认。他的诗论著作《诗歌的辩护》曾被叶芝称为“对英语诗歌最深刻的讨论”,其中“诗人必须设身处地为他人、所有人着想,必须考虑他人的喜怒哀乐”。他的同胞们认为“自己的痛苦和快乐”;“当一个伟大的民族觉醒并努力实现有益的思想或制度改革时,诗人是最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等文学启蒙和救国思想,哪些是与20世纪初奋斗的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对于他作为诗人的多样性,他的译者在中国的不同时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理解和接受。

玛丽日常生活的_玛丽生活的玛丽_生活小常识玛丽

1922年《小说月刊》发表的雪莱肖像及雪莱纪念碑图片

雪莱写了一些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政治抗议诗歌。 1819年,远在意大利的他听到了“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消息。这引起了他无法抑制的愤慨和强烈的同情。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坚定不移,多数人就能控制少数人,多年后的历史就会证明这一点。这个伟大的真理让他渴望教导同胞们如何反抗。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和受其影响和启发,雪莱写出了《致英国人民的一首歌》、《1819年的英格兰》、《暴政的假面游行》等作品。暴政》反映了英国的现实,号召民众奋起反抗。

尽管雪莱的许多诗歌被视为政治预言,但在他看来,诗歌的本质是想象。诗歌若要真、美,最终要善,就必须通过扩大想象力来实现。他认为一切诗歌都具有独白的性质,“诗人是一只夜莺,坐在黑暗中,用优美的歌声歌唱,以慰藉自己的孤独;诗人的听众仿佛在听却没有看到一首美妙的音乐”。音乐家。声音颠倒的人……”观众与诗人之间“看不见”的关系,是创作者最富有想象力的舞台。

对未来美好生活和人类春天的向往,对“黄金时代”的预言性歌颂,构成了雪莱后期诗剧的主题。他宣扬宽恕、仁慈和仁慈等道德品质,特别强调人类之爱的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雪莱的“爱”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他把“爱”置于宇宙万物之中,成为人与人、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通感。它是一种精神共鸣、情感共鸣,是世间共同的感受和体验。

雪莱通常被称为“希望诗人”。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中的诗句不断被世人传唱。但必须看到的是,正是这首诗表达了雪莱心中齐头并进的“希望”和“绝望”。如果雪莱对人类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希望必须与季节循环相一致,那么毫无疑问,如果春天跟随冬天,冬天也跟随春天。诗人内心对这种悲伤模式的认识,使他对绝望有了更加痛苦的理解。雪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屈服于绝望,他依然坚信。

生活小常识玛丽_玛丽生活的玛丽_玛丽日常生活的

江枫主编的《雪莱全集》(7册)2000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未完成的诗《生命的凯旋》中,诗人描述了地狱的景象。人们疯狂奔跑,“生命战车”驶来,身后是被生命征服的囚犯。他写道:

我爱过,恨过,恐惧过,痛苦过,

做到了并生活了。

…………

征服我

这只是我的心,无论年龄或嘲笑,

泪水,还是现在的坟墓,都难以

让它跪下来。 (江枫译)

“生命战车”并没有放过他,最后他问道:“那么,生命是什么?我大声质疑。”诗到这里就被打断了。雪莱用自己冰冻的年轻生命为自己的生命画了一个戏剧性的“休息”。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另一个“开始”。他在远东过着新的、生动的生活。

雪莱是中国作家第一次接触浪漫主义时接触到的西方诗人。他的诗歌所包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证明了他在中国的解释的模糊性。在鲁迅的《论摩洛诗的力量》中,雪莱是一位“探索无止境,进无退”的具有强烈革命精神的叛逆诗人。苏曼殊被雪莱“为爱而爱”、“哲学家的情人”的抒情诗人形象所吸引。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品质最初被两位中国文人牢牢地赋予了雪莱。

与鲁迅强调抵抗的破坏性不同,周作人看重雪莱的建设性和“理性的力量”,认为雪莱哲学中最重要的是“无抵抗的抵抗”。当时的创意社会文人也看重革命家雪莱的叛逆本质,但与鲁迅不同的是,他们具有“艺术家意识”,认为雪莱身上体现的“艺术生活”和“艺术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现实的,他们对雪莱的理解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将审美形式注入到现实生活中。

天才预言家

玛丽生活的玛丽_玛丽日常生活的_生活小常识玛丽

雪莱在《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序言中指出:“诗人和哲学家、画家、雕塑家、音乐家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时代的创造者,在另一种意义上他们是他们时代的创造物。”最杰出的人物也无法逃脱这种统治地位。” (邵训梅译)他不仅为我们指明了理解作品的道路,也为我们理解他在中国的接受指明了道路。

20世纪30、40年代,战火纷飞的中国人民不得不面对充满苦难的社会现实。袁克嘉回忆自己在西南联大的生活时写道:

当时,抗日战争正在西南边远地区激烈进行,民族存亡已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当我们这些流亡的青年学生读到雪莱《西风颂》这样雄伟而激烈的革命诗篇时,我们有一种被熊熊烈火刺伤的感觉。火焰在燃烧,他感觉自己的整个身体都快要爆炸了。还有一个层次:20岁的人对生活、爱情、创作、事业有很多美好的幻想和追求。他们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雪莱、拜伦等诗人的作品在这些方面自然有很大的影响。吸引力。雪莱的性格和作品曾经让我着迷,我暗自崇拜他,把他视为心目中的英雄。

朱光潜还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深情地向同学们讲述雪莱:他的“颂歌颂扬了一种狂野的精神、青春生命的感召、压倒性的力量……天象的四个季节”。循环往复,人心的内心悸动,与浪漫主义诗歌的磅礴感人的力量,都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专业读者感受到的雪莱诗歌中不变的诗意和美感。

从此时的新诗创作来看,新学院派诗人摆脱了郭沫若早期“诗不是‘作’而只是‘写’”的诗学观念,直接取自雪莱。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诗人在新诗理论的建构中逐渐放弃浪漫主义而转向现代主义,但他们在追求各自诗学发展的过程中却表现出丰富的复杂性。

这一时期吴兴华、宋奇、徐迟、袁水牌、方然等不同身份和诗观的诗人都翻译介绍了雪莱的作品。他们在各自诗学的发展中,或暗自不忘浪漫主义不变的诗意美学,或在现代主义探索中不经意地回到浪漫主义寻找资源,或以新的革命视角看待浪漫主义。对曾经的伟大事业进行了新的诠释。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充满民族复兴、人民革命和个体解放热情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急需抒情的时代,雪莱的浪漫主义诗歌充满了对自我治愈和知性美的不懈追求。对希望的无尽探索和永恒崇拜,为新中国诗人寻找“新抒情”提供了资源、播下了种子。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雪莱诗歌的功利性和革命性在中国开始占据压倒性优势。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两个结合”的文艺创作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人对雪莱二十九岁就去世感到遗憾,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一个革命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先锋”和恩格斯将雪莱称为“天才先知”的说法被广泛流传,雪莱逐渐成为革命浪漫主义诗人的重要代表之一。

邵寻梅于1956年完成了《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的翻译,他认为“诗人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一个故事的曲折,而是一个故事的深刻意义”。这个作品有一种生命力,一种不断前进、向上的无限力量。正是这种来自人类内部的难以形容的力量,使人类能够挣脱旧有的桎梏,不断向上攀登。

事实上,解放普罗米修斯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人。他放弃了仇恨,他仇恨的对象不再存在,他也不再受它的束缚。当压迫和反抗一起被摧毁时,循环就结束了。最终,普罗米修斯的解放带来了全人类的解放:

从此,人类将不再有皇权统治,不受束缚。

是自由的;从此人人平等

没有阶级、宗族、国家之分,

不再需要恐惧、崇拜、尊卑,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皇帝;

每个人都是公平、温柔、聪明的。 (邵训梅译)

进入新时代,雪莱仍然是一位被广泛翻译的诗人代表。 1992年是雪莱诞辰200周年,学术界举行了重要的纪念活动。郑敏认为,“捍卫诗歌”是工业革命后传统人文主义面临物质与精神对立困境时的最后挣扎。事实上,当时人类面临的问题证实了雪莱的预言:科学发展强调大脑的分析和认知功能,却忽视了想象力和理解力。雪莱的药方是爱和想象力。陆建德重申了雪莱的柏拉图主义。他称雪莱的爱为“天空之爱”,并认为他并不爱特定的人。他“爱上了爱情”,爱上了“灵虚”。空性的清净意念”。

2000年,出版《雪莱全集》。主编江枫邀请王佐良翻译《朱利安与马达罗》。这是这首长诗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也是王佐良对英国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的最终成果。这首诗是根据拜伦和雪莱之间的对话改编的。雪莱通过朱利安的口说道:

束缚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意志。

如果我们不自找麻烦,我们就会实现我们所有的梦想。

变得快乐、崇高、伟大!

哪里可以找到爱、美和真理,

如果它不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怎么办? (王佐良译)

雪莱的诗歌总是把生活的苦难与对美的追求结合起来,正如王佐良所说,“使读者在忧郁或痛苦的深渊中抬起头来看见星星和月亮”。是的,仅仅宣泄苦难之情,无论如何触动人的灵魂,或许都不能算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而雪莱总能到达巅峰,那里总有希望和理想的光芒。正如《致云雀》中所写:

向上,飞向更高的地方,

你从地上跳起来,

就像一朵轻薄的火云,

穿过蔚蓝的天空,

总是边唱边飞,边飞边唱。 (江枫译)

200年后,这只从西到东的云雀仍然以优美的音色在我们心中歌唱。

《光明日报》(2022年12月23日第13页)

Copyright © 2002-2024 乐橙真人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