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乐橙真人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重温端午节传统风俗:从清人画作中探寻龙舟竞渡的文化意蕴

发布时间:2024-12-19 00:09:06 点击量:

■高蓉

随着端午习俗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化,传统习俗、风俗习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原有的文化内涵被遗忘。从清代的绘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重温那些已经逝去的古老仪式。

王军的《赛龙舟》

再现清末扬州龙舟竞渡的盛况

生活趣味的画作是什么画_趣味的生活_趣味生活简笔画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民间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闻一多的《端午考验》认为,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是两个同等重要的节目。也有人推测,端午节是古代吴越人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南北朝梁宗茂的《荆楚年记》记载了古代荆楚地区的时令、风俗故事。其载:“五月五日,赛马时,俗有屈原投汨罗阳,伤而死,遂令船救之。”又载:“邯郸春《操》 《碑记》云:“五月五日,迎吴军,逆波而上,被水淹没。”这也是东吴的惯例,事情取决于子胥,而不是屈平。”伍子胥在无地的足迹始于扬州,止于苏州。据《扬州海关志》记载:“相传兵士持剑渡江之地,今名溆浦。……数千年过去了,人人都佩服他的仁智廉耻。​​”并毫不惊慌地钦佩他。”是扬州伍子胥的遗骸。祭祀伍子胥已成为无地端午节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为了祭祀吴地伍子胥,端午节赛龙舟的起源都是基于人们对先民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精神的崇敬,表现了精神。飞翔在船上,奋勇前进。

清代李斗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扬州画船录》中这样描述扬州的龙舟赛:“赛龙舟从五月初一到十八,初试于四月暗日,谓之“下水”,十八日,我们把船登岸,谓之“船长十余丈,前有龙头,龙腹”。中间有龙尾,各有四角杆,飞旗持长钩,谓之“踮舵”,形如刀,人。拿着尾巴,叫“带尾”。 、“红孩儿崇拜观音”、“旭日东升”、“杨飞春眠”。而折叠则称为“打一招”,一招如泼水。中间有一桶水,金鼓震动,与水声和谐。这是献给王子的。我不知道是谁,或者叫曲博士。与楚同姓,故称太子。 “赛龙舟与戏剧、杂技融为一体,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画家的笔触,我们可以直观地领略150多年前扬州龙舟赛的盛况。

王浚(1816-?),字燕山、燕山,又号王都,自号王十三,号十二燕斋、吉辛珠珠。江苏仪征人。王军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扬州城度过的。他熟悉扬州当地的奇闻轶事。他继承了师傅的绘画传统,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太平天国以后,乾隆时期的扬州园林已不再是鼎盛时期。王军的《赛龙舟图》、《平山堂图》等画作风格古朴典雅,真实地再现了扬州的地貌风情。

趣味生活简笔画_趣味的生活_生活趣味的画作是什么画

《龙舟赛》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画作近景特写,小船经过大虹桥(清乾隆年间王郁阳在扬州做官时整修了虹桥,并建有亭子)在桥上)。水面波光粼粼,两艘龙船和四艘小船正在向湖心汇聚。岸边有柳树,柳树绿油油的。视野开阔,白塔耸立在柳树之中,色彩鲜艳,生动地描绘了瘦西湖的淡雅景色。龙船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划手们奋力击水,桨一起起落,仿佛鼓在敲击,桨在哗啦作响,恰到好处。犹如一条巨龙破浪前行,蔚为壮观。海峡两岸的观众云集,热闹而不喧闹、喜庆而不庸俗的庆祝场面。全画布局疏密,笔法简洁。人物、树木、亭台楼阁、桥梁等都只是勾勒出轮廓。然而,作为全画主体的龙舟却不惜用笔,笔尖华丽而细腻。

图中的题跋详细描述了扬州龙舟赛在清代一度被遗忘的原因:“民间习俗,五月初一至十八,龙舟为城。龙舟长数丈,四角为方柱,扬旗扬旗,击鼓金鼓,响应水声。船很拥挤,就像自从贵丑之乱(咸丰三年,1853年)以来,这部剧已经很少见了,所以我写了它,以纪念同治二年的繁荣。 1873),王允录于癸酉元夏。

到了清末,每逢端午节,扬州瘦西湖、仪征等地的龙舟竞渡最为热闹。清末民初扬州画家顾海林这样描述晚清扬州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扬州好,有龙舟。五月,花间歌声如玉,柳边亭水如油,海林试写庐阳湖上。在位清光绪元年(1906年),南门潮关渠举行龙舟竞渡,龙舟翻船。这起事件被称为“丙午龙舟案”。此后,政府禁止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比赛。当代倪登英在《续扬州竹枝词劫余稿》中有诗云:“船从潮关城外归来,是龙舟橹来,观众登船望去。”离开,免得他们不小心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

《八怪》中的黄慎

他以画抒怀,在端午节期间多次创作《钟馗图》。

对于历代钟馗画的题材和创作,金农在他的《醉钟馗图》中追根溯源,做出了明确的联系:“唐吴之际,道子在宫中画钟馗。张禾有钟馗持笏,五朝牟元德有钟馗攻鬼图,宋时科有钟馗图。葵的妹妹,孙志伟有钟馗雪中图,李公霖有钟馗娶妹妹图,梁楷有钟馗骑马寻梅图,马和志有钟馗骑马寻梅图。钟馗师从松下,元孟王有寒林钟馗图,明代千古有钟馗钟馗迁居郭旭图。有钟馗杂剧图,陈洪寿有钟馗元溪夜游图。没有钟馗醉酒的照片。我用禅米汁和吸墨笔写的,不是为了防邪除恶。正是共醉的好时节,想见你最后南下读书人享受盛世,幸有时光。过去,人们会在年底画一尊钟馗小像,赠送给官家,以消除厄运。现在供奉的是农历五月初五。他已经七十五岁了。”

吴道子的《钟馗图》被认为是钟馗形象的起源。历代研究者常引用宋代郭若虚的《图识》:“昔吴道子画钟馗,身穿青衫,飞狐。一只眼,束腰,头巾,毛茸茸的,左手捉鬼,右手挑鬼眼,字迹遒劲,画作精美,若有人得到,必倍加珍惜,挂于床头。 “钟馗捉鬼”是当时钟馗画作的主旋律。宋代以后,钟馗的信仰逐渐世俗化。作为文学形象,文人赋予了钟馗新的情节、新的内涵、新的思想,使故事变得更加有趣、耐人寻味。钟馗画的题材和内容也不断拓宽,有《钟馗行(搬家)》、《钟馗嫁妹妹》、《五鬼惊钟馗》、《醉钟馗》、《钟馗》祈福”等主题。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墨客所描绘的钟馗形象个性鲜明,趣味浓厚,与吴道子笔下丑陋凶猛的钟馗形象截然不同。逐渐演变为优雅、亲切、可爱等各个方面,表达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潮流和艺术家的个人思想和兴趣。

按季节画挂钟馗像的历史悠久。晚唐至明代,钟馗被视为辟邪、杀鬼之神。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在大厅里挂上他的装饰品。明代以后逐渐演变为端午节捉鬼、驱邪之神。在江淮地区,钟馗消恶扬善、扶正祛邪、迎福送福的形象深入人心。拜钟馗镇宅辟邪,已成为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习俗。清代文人画家画钟馗的初衷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志向。

趣味生活简笔画_生活趣味的画作是什么画_趣味的生活

清代,钟馗画十分盛行。 “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以其独特的钟馗画在扬州画家中独树一帜。黄慎(1687—1770),字公茂、公茂、公寿、巨庄,福建宁化人。他在扬州生活了二十年。擅长画人物。早年工笔颇多。后来,他受到唐代书法家怀素原作的启发,在绘画中使用狂草,变成粗犷的写意。大多取材于历史神话、佛教造像以及文人官员的生活。

黄慎在端午节期间多次创作《钟馗图》。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符合民俗习惯而产生的。与此同时,黄慎出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初五(1687年6月14日)。端午节。 “天中节令建吾,丁生始于茂溪”。 (黄慎《蜀槐》)传说中的钟馗,失败了,灰心丧气。黄慎以钟馗作为自己的写照,表达自己无法欣赏自己才华的心情。看看黄慎创作的钟馗,其外貌与创作者创作时的年龄大致相似。雍正时期所画的《钟馗图》,无一不表现出壮年之士意气风发的形象。比如《钟馗倚树》中,钟馗的眼睛是明亮的,就像上官周一样。有诗形容黄慎:“碧眼明眸,精神倍增”。乾隆时期所画的钟馗,年老体衰,以老人形象出现。用笔肆无忌惮、肆意,尤其是衣纹以泼墨粗笔扫过,或浓或淡,时急时缓,狂野而不失节制,造型生动准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态的表情在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黄慎笔墨的细腻程度,与草书的笔法如出一辙。例如,郑板桥为黄慎写了一首诗:“画神失了,就没有真理,没有真正的灵魂。”

清代扬州绘画的发展与繁荣的市场经济相互依存,书画创作具有商业性。清末扬州画家王素、濂溪、陈若木、陈康厚等人所画的钟馗,有《钟馗醉酒》、《钟馗娶妹妹》、《五美纷争》等。通过钟馗画的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可以看出画家迎合了世俗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扬州人想挂一幅画。钟馗雕像。

钟馗的形象从空虚的神怪变成了具体的、人性化的形象,从丑陋的外表变成了贴近生活的形象。它不仅被人们用来避邪、消灾,而且对生活也有独特的趣味。具有文人画的细腻笔触和淡雅含蓄,结合民间绘画的生动造型和加持,这就是人们喜爱的钟馗,也是画家一生的积累和体现。

江淮文人

我喜欢画端午节的场景来表达吉祥的寓意

端午场景画自宋元以来就已流行。到了清代,它已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绘画题材。表现端午吉祥寓意,注重传达笔墨意趣,形成端午题材绘画创作的巅峰。清代扬州画家王素、陈重光、范敦元、金建武等多位清代画家都曾画过端午节场景。画中的风景有艾草、菖蒲、蜀葵、大蒜、粽子、蟾蜍、豆娘、石榴、枇杷等,有的是站在门口的物体,有的是孩子们玩耍的物体,有的是祭拜的场景。大厅前面。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和用途,它们可能具有实际的治疗和药用价值,也可能是具有驱虫、解毒、杀菌作用的时令水果、花卉和植物。 《清嘉录》卷五云:“初五,俗称端午节,以瓶供蜀葵、石榴、香蒲等物,妇女簪佩艾叶、石榴花,这就是所谓的端午节场景。”这些习俗不仅是为了辟邪,也是为了避邪。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清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审美情趣的世俗化。文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更加贴近生活,寓意吉祥,色彩鲜艳。清代扬州画家对端午节的描绘,有纪念先贤的人文内涵,有驱邪避灾的习俗,有赛舟的狂欢气氛,也有活动场景或节庆风光。他们用自己的个性和审美的文人笔墨记录了端午节。生动具体的世俗场景,充满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和民俗风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们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一定的历史价值。

Copyright © 2002-2024 乐橙真人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