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学习心理调试锦囊:家长如何应对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居家学习的心理调试
【温馨提示】请签收!
☑ 经常洗手
☑ 戴口罩
☑ 始终保持通风
☑ 一米距离
疫情期间,不少家长开始在家办公。远程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孩子的学习。在家学习让孩子有一种个性化的休闲娱乐学习感,甚至觉得“家”就意味着不需要学习。在如此特殊的生活学习形势下,睡懒觉、边玩边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让不少家长的焦虑倍增。随着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亲子矛盾增多,常常因为沟通不畅而不欢而散……
在这个困扰的日子里,如何才能让在家学习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呢?在此,我们与家长们分享一些技巧。
学会调节情绪,
增加积极的体验
情况一
当你谈论学习时,事情就崩溃了。家长应该做什么?
在家上网课,家长们因为担心孩子的学习而焦躁不安。当他们焦虑时,身体会本能地进入准备状态。与孩子交流时,他们不禁皱起眉头,语气不由自主地拔高了好几倍。速度也变得比平时快了许多。这时的父母在孩子眼中不仅凶狠、拖沓,而且还散发着令人不安的焦虑因素。
有些孩子觉得告诉父母也没用,因为父母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他们,于是干脆开启“非暴力、不合作、不沟通”模式,不理父母、锁门、拒绝沟通。 。
这时,“家庭教育”老师可以尝试这样做:
1.表达同理心,让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支持
很多家长听到孩子对自己抱怨的时候,就以为孩子是想征求意见,然后说出一些大道理,导致孩子宁愿不说,或者根本不听。你可以尝试先肯定孩子,比如“我听到了你的难处,觉得你现在有点委屈,我陪你坐一会儿,或者出去走走。”
2.回忆美好的回忆。
如果反复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请家长回忆之前谈话的内容。有时候谈话很愉快,比如有趣的童年故事、热点事件等。尝试用共同的话题来开始谈话,整个谈话会更顺利、更自然。
3、家长需要反思。
首先是反思自己在亲子互动中是否过于主动,总爱讲大道理。与孩子的聊天不应该总是以父母的大想法结束。这会削弱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兴趣。二是反思自己在亲子沟通中是否始终以学习为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感受。你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
4、措辞要“友善但坚定”。
亲子沟通中难免会产生火花或冲突。如果当时处理不当,也会导致孩子以后拒绝沟通。如果孩子受到批评,家长要记得告诉孩子:“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坚决反对你……”、“虽然妈妈今天批评了你,但妈妈永远爱你”之类的话,用“用”以“友善但坚定”的方式引导孩子逐渐敞开心扉,不抗拒与父母的沟通。
5、一双善于听的耳朵胜过十张善于说话的嘴。
当孩子敷衍、不愿意继续沟通时,你可以重复孩子上次说的话,然后告诉孩子:“我明白了,等家长想清楚了再聊。”当孩子主动沟通时,父母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不需要急于说话或给出建议。
学会管理自己,
在家好好学习
情况2
父母都在工作,孩子一个人在家,学习成绩无法保证怎么办?
这时,“家庭教育”老师可以尝试这样做:
1、每天下班后主动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说说白天的感受,询问每一科学到了什么,并请孩子当老师,给家长讲解。对于好的方面,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好的方面,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不满意的地方,询问孩子家长需要为他们做些什么,鼓励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2、每周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本周全体成员听取孩子的自我汇报,针对孩子的变化及时做出分析和调整。可以通过会议讨论制定家长上班、孩子在家的“双方合同”、“回家日程”或“项目清单”,让孩子的家庭生活变得条理清晰尽可能帮助孩子独立学习和生活。
3、及时关注老师的反馈。通过家校群及时了解孩子的具体学习情况,如作业布置和提交等,并积极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家庭学习情况,做到家校合力,保证孩子的学习质量。在线课程。
4、为儿童提供营养膳食。父母需要精心为孩子准备一日三餐。这是最简单的爱的表达方式,也是孩子安心上课的基本保障之一。家长可以制作半成品,然后交给孩子加工;对于初中生,可以提供菜谱,在强调安全问题的前提下,交给孩子自己吃,并及时表扬和肯定。
在家学习、生活,对于父母与孩子相处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考验。亲子陪伴不需要花时间,只需要利用时间,比如和孩子一起做餐后水果拼盘,一起看电影,静静地坐在孩子身边看书,或者一起做家务。陪伴不是保姆般的照顾,而是成长的良好观察者。希望各位“家庭教育”老师能够好好利用在家的亲子时间,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宁波心理咨询热线】
1.奉化区中小学生心理热线:
0574-88968585
开放时间:上午 8:00 - 晚上 20:00
宁波中小学心理热线
0574-87368585
宁波阳光心理热线:
0574-81859666/0574-96525
遇到心理困惑的家长和学生可以拨打热线电话进行咨询。
2、搜索“永信伙伴”微信自助小程序,观看平台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了解更多心理调节知识和方法。 “宁波中小学生成长云课堂”、“永信伙伴”微信自助小程序等平台开设“防疫专区”,提供一系列心理调节课程。
疫情趋于常态化
防疫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