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孩子成绩突出却面临无奈:对比下的教育与未来选择
更何况,那些有“金矿”、有人脉、有背景、有靠山的家庭,孩子学习再好,也可以出国“镀金”,自己创业,接班。他们“长袖善舞,财多善经”。他们有一份无忧无虑的工作,无忧无虑的生活。
更不用说那些学习兴趣一般、上大学的愿望不强烈,以及早早就“投靠”到山东蓝翔的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或普通家庭的孩子了。孩子们住在当地或离家不远的五六线城市,收入较低。虽然不高,但生活成本也不高。基本不用租房子,家里经常能提供大米、蔬菜、粮油。房价不是负担。 “忙的时候就去上班赚钱,闲的时候就赏燕子、赏云。”满足于现状是可以的。满意。
只说那些孩子来自最普通的家庭,比如父母要么务农,要么打工,要么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孩子们学习成绩优异,“志向远大”,已考入大学。
他们在为孩子有美好未来而欣慰的同时,家庭的经济负担也随之增加。不仅愈演愈烈,可以说从此就像“借网贷还信用卡——越陷越深”。
真有点“一心向明月,明月却忍不住照沟里”的感觉。
(一)
上大学或研究生院:让我快乐又让我担心
按理说,一个热爱学习、努力学习、成绩优秀、考上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孩子是每个家庭所梦想的,也是老师、亲戚、朋友所期盼的。毕竟“知识改变命运”是社会共识,对于家庭、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尽管欣喜若狂,家庭支出却明显比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高得多。
粗略估计,四年后,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起价为10万元,还不包括生活用品、人情费、交通费等杂费。这也是在谈论就读公立大学。如果是私立大学比较贵怎么办?
而且,这只是四年本科学习的费用。有些孩子更有动力,一路读研究生。再接受三年教育的费用是多少?总成本是多少?
我们来看看家庭收入:
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电力、雇人、机器收割等一切费用,再加上有限的种植面积,纯收入微乎其微。许多家庭基本维持温饱和衣着水平,而且还想要更多。用剩下的钱养活学生并不容易。这是一座农舍。
受疫情和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父母外出打工的机会越来越少,工资不断下降。一年到头,如果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就少得可怜。另外,父母的年龄已经到了工作不再是优势的阶段,就业机会也大大减少。这是一个工人阶级。
那些境况稍微好一点的人可能是工人阶级。如果单位稳定,有盈利,节衣缩食,还是可以供养学生的。一个企业如果管理不好,被危机包围,情况也不会乐观。这是工人阶级。
所以,读几年本科,读几年研究生,不仅给家长带来“马不停蹄”,还可能需要多年的“库存”使用。不借债就烧香。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的心情可以借用《诗经》的诗句:知我者言我忧;知我者言我忧;知我者言我忧;知我者言我忧;知我者言我忧。那些不认识我的人告诉我我想要什么。
(二)
在大城市工作:进城难,出城也难。
如果你是985、211等名校毕业的,你的专业会很热门,你会进入你喜欢的雇主,薪水也会很不错。且不说这份工作的满足感,堪称“学习的天花板”。
但这样幸运的人毕竟是少数。他们大多是普通本科生甚至专科生,专业也不紧缺,那就尴尬了。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智联招聘发布《2024年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普通本科院校硕士、博士生就业率仅为33%,比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这还是在说研究生。
2023年,本科毕业生1047万人,硕士、博士毕业生101.5万人。
2024年,本科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硕士、博士毕业生117.65万人。
2025年,本专科毕业生1222万人。
数字触目惊心,毕业生队伍庞大,但就业机会却不容乐观。在很多地方,3000元的工资很正常,5000---6000元的工资是稀缺的。如果超过一万元那就要看你的运气了。
很多毕业生向往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是首选。诚然,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很多,但等待工作的人也很多。
国有企业、民营名企门槛高,竞争激烈,无胜算;小企业不稳定,工资低,不实用。
而且,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薪资,都与我的期望存在差距。
有人说你可以自己创业。想法很棒,但启动资金和人脉资源不够,没有试错的资本。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茫茫人海、灯火辉煌,哪里是你理想的栖息地?
再看看生活:
几千块钱的工资,除去房租、生活水电费、人情等一系列费用后,所剩无几了。
这样的收入,如果在大城市谋生,很可能只能“吃饱”,而未必能“吃好”。我们的年龄几乎相同,那么下一步是什么?
大城市的房价动不动就达到几百万,首付近百万。有什么问题吗?
我只是勉强维持生计,却无能为力。
我的父母支持我读了四年的大学,甚至读了三年的研究生(一些优秀的学生甚至还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已经是捉襟见肘了。他们这么辛苦,那“血”输出哪里去呢?我怜惜天下父母心。我只好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继续努力。
大城市处境困难,小城市就业机会更少,无法接受回小地方的心理落差。
社会赋予了更多自由竞争和自我选择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优胜劣汰”的结果。然而,除了那些有家庭背景的人,“优胜者”又有多少是“优秀的”呢?是的,这很罕见。
这真是:一个融入不了的城市,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漂泊数年,你的归宿在哪里?
范仲淹说:进也忧,退也忧,但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他是当官的,你是求生存的。
(三)
编译:吃起来无味,扔掉可惜。
当很多人自己创业,在应聘企业岗位时感到困惑和无助时,就想到了参加高考。
过去,很多人对于在体制内工作都有自己的看法:受到约束、工作时间长、工资不够、前途近乎黯淡。有人戏称:稳定贫困一辈子。
目前对体制内工作的态度是从“蔑视”到“融入”。
2020年国考报名人数143.7万人,招生比例59.5:1;
2024年全国统考报名人数为303.3万人,招生比例约为77:1。
数据的变化是否表明概念的变化?还是现实的无奈?
然而,即使你被国考、省考、市考录取,情况又如何呢?
新录用的公务员工资不高。面对最现实的高房价、高消费,他们不得不精打细算。除了相对稳定的工资之外,即使你咬牙在父母亲友的帮助下筹集首付,除去每月几千元的房贷还剩下多少?当几十年的“房奴”,太沉重了。
生活中,真的是“胡萝卜白菜可以,吃肉却是奢侈”吗?
因此,有人戏称,制剂也是“吃无味,扔掉可惜”。
我想除了满足我的虚荣心之外,还让我的父母付出了代价,伤害了我的亲友,让我痛苦不堪。只有我能理解那种感觉。
不过,对于那些经历过求职坎坷、饱受求职煎熬的人来说,做好准备还是很有价值的。
借用元稹的诗:从前,大海难克,除了巫山,别无云。
(四)
婚姻与爱情:很难说我爱你
如果你是一个还单纯“爱情至上”,没有被社会环境感染的大学同学,我想没房没车没什么抵抗力,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她被你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不关心物质利益,那么你很幸运。
如果你遇到一个你很喜欢的女孩,但她是个世俗女孩,要求“房子、车子”甚至“彩礼和三金币”,你该怎么办?套用一句歌词,我猜你就是“很难说我爱你”!
老话说得好:不知道阴雨天,不知道口袋里有没有钱?
退一步讲,即使对方不提房子、车子等,你也不能一直租房子吧?
中国人对房子有着特殊的喜爱。 “成家立业”、“安居乐业”的理想,都以“拥有房子”为象征。
还有很多城市规定必须有房产才可以登记,总不能一直是“黑户”吧?以后孩子上学我该怎么办?
你还是需要自己“三餐中做一餐”,而你的父母可以通过努力做到这一点。
所以,婚姻、爱情、房子,借用李渔的诗:不断砍,秩序就乱;不断砍,秩序就乱;不断砍,秩序就乱;不断砍,秩序就乱;不断砍,秩序就乱;不断砍,秩序就乱。不要在你心里留下任何感觉。
他是亡国之悲,你是人生之情。
(五)
未来:会有长风破浪的时候。
对于80、90年代的毕业生来说,国家给他们分配工作,单位给他们分配住房。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孩子考上大学就“大功告成了”,家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甚至可以“高枕无忧”。那真是“一人上学,全家光荣”,也算是“光宗耀祖”了。但这是时代的产物。历史无法复制、无法重复。
如今面对普通家庭对孩子“上大学、出人头地”的憧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向往。这是人性。孩子们通过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这是正确的方法。
只是在就业和工资不太乐观的情况下,你还是要买房、买车,还要支付这些等费用。你的生活可能会很困难,你的处境可能会很尴尬。
你可以想象,你的父母要竭尽全力供你读大学,还要资助你买房买车是多么困难。 “安度晚年”的梦想也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只要你的身体允许,你就不敢停止努力。
话又说回来,如果你能在大城市立足还好,但如果不能呢?
当父母向亲朋好友求助,或者借东西的时候,能帮忙一点就好了,但如果求了却不理睬怎么办?
那么,辛辛苦苦考上大学之后,你的下一站会是哪里呢?你的父母将在哪里度过余生?
人无长远之忧,必有眼前之忧。
不敢“假设”,也不想“假设”。最好不要有“假设”!
不过,车到山前必须有路。青春是资本,是财富。
《儒林外史》云:莫欺少年穷,终有一天龙穿凤。
生活是人过的,每一个成名的人背后都有一个经历过很多艰辛和挫折的过程。
正如李白诗云:“一日大鹏起风,飞九万里外”。
结论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规划;只有了解家人,你才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面对现实,才能务实;只有务实,才能过上充实的生活。
一方面有孩子努力考大学的美好向往,另一方面有被拖垮的家庭和累得爬不起来的父母。
“普通家庭”之间的取舍令人深思。
(《乐言赏云》:欢读文字,温暖人生。)